8月下旬,央行考量不動產放款集中度偏高,要求銀行提出房貸改善計畫,引發民眾憂心銀行不給核撥房貸,總統賴清德、行政院長卓榮泰出面澄清絕無限貸令,財金部會更是緊急動員,會議接連召開,這波房貸荒因何而起,政府拿出何種對策,整理5大關鍵問答一次看。
去年8月,財政部端出「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精進方案」(簡稱新青安貸款),對比舊制,新青安祭出貸款額度自新台幣800萬元擴大至1000萬元,貸款年限從最長30年、寬限期3年,提高至最長40年、寬限期5年。
新青安方案因貸款條件更優惠,形同降低購屋門檻,吸引大批民眾搶進,希望藉著政策利多,擺脫無殼蝸牛的稱號。
隨著自住買盤大舉進場,房市溫度持續攀高,甚至掀起「FOMO(Fear of Missing Out,害怕錯過)」風潮,推動價量指標齊步走揚,國銀房貸業務量也暴增。
今年7月,市場傳出部分銀行因逼近「銀行不動產放款天條」、銀行法第72條之2規範上限或是銀行內訂警戒值,開始採行不動產貸款管控措施,如審核期拉長、排隊撥款等,民眾開始嗅到不尋常的氣息。
在此同時,央行眼見國銀不動產貸款集中度逼近歷史新高的水準,於8月12日至21日間,邀請34家國銀總經理「喝咖啡」,並要求國銀提交為期1年的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總量改善計畫。
但因市場訊息紛亂,部分民眾產生誤解,將央行對銀行下達「總量管制」的自主改善要求,解讀為限貸令。卓榮泰、賴總統先後出面喊話,穩定民心,強調央行是基於金融穩定,希望銀行勿操作過當,自主調控同時,應避免影響正常資金需求。
問:「不動產放款天條」銀行法第72條之2是什麼?
銀行法第72條之2規定,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總額,不得超過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的3成。也就是說,銀行不動產放款比率紅線為30%,俗稱不動產放款天條。
不過銀行不會真的承作到30%的滿水位,實際操作多半以28%至28.5%作為內部警戒值。此制度可避免信用資源過度集中不動產,對其他資源產生排擠效果,同時兼顧金融穩定。
根據金管會統計,按銀行法第72條之2規定設算,銀行不動產放款平均比率在今年6月攀至26.62%、為5個月新高,7月微降至26.47%。
但就個別銀行檢視,近幾個月來,確實有部分銀行曾突破29%,且27%以上區間的家數達到雙位數。凸顯近期這波房貸荒,並非無的放矢。
行庫主管說明,往年也會遇到銀行法第72條之2水位鄰近內部警戒值,在比較「緊」的月份,就會動態調節房貸及土建融授信,等大量房貸、建築貸款還款進帳,往後月份就可較「鬆」,現在市場所稱的房貸荒,是因為進件量太大,所以銀行需要更多時間消化,但絕無限貸。
問:央行要求銀行提出不動產貸款具體量化改善方案,不等同限貸令?
央行在8月12日至21日,由總裁楊金龍親上火線,業務局、金檢處、經研處局處長及法務室主管一字排開,找來34家本國銀行與信用合作社聯合社總經理「喝咖啡」。
楊金龍並於會中下達指令,要銀行依據自身經營情況,於9月6日前提出為期1年的不動產貸款具體量化改善方案,從今年第4季至明年第4季,每季各項貸款都要有量化控管目標。
由於國銀直到9月6日,才全部「交作業」,改善計畫執行時間則自今年第4季啟動,也就是說,民眾排隊等撥款是「現在進行式」,而央行所提的要求則是「未來式」。
央行官員補充,央行希望不動產集中度下降,不必然等同於房貸只能減不能增,而是其他放款要有成長,不宜一面倒地往房貸走。
央行強調,政策目的是要國銀共同改善信用資源過度集中不動產貸款情形,但大前提是不影響正常資金需求,因此國銀在研提改善計畫時,應排除5類態樣,分別是無自用住宅民眾購屋融資需求,以及業者推動都市更新、危老重建、社會住宅等配合政府政策相關用途,以及企業購建自用廠辦等所需資金。
問:如果沒有限貸令,民眾貸款為何還是下不來?
房市限貸令成為近期最熱門的財經關鍵字,雖然從賴總統、卓榮泰,到央行、財政部、金管會,口徑一致,強調沒有限貸令,但對民眾而言,申請房貸不順利是事實。
觀察市場實際狀況,隨著國銀房貸「拉緊報」,部分銀行採取「排隊等撥款」的做法,也有銀行是「以價制量」,即便貸得到,偏高利率也讓民眾打退堂鼓。
市場上,確實部分銀行因房貸承作量已接近內部控管總額,導致民眾必須排隊等撥款,有部分銀行是仍有空間,但考量上半年房貸增速真的太快,基於風控,便稍作調控,讓增速放緩。
不論房貸荒的源頭為何,民眾最關心的仍是房貸業務何時才能順暢運作,不會落入簽約了卻貸不到錢的違約困境。
行庫主管指出,目前將以民眾自住首購及已承諾的貸款為優先,同時會採取總量管控撥貸額度,並視每月還款情形滾動調整,現在民眾排隊等申貸核可、撥款的情況,只能靠時間解決,不過應會逐步舒緩。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|